网上有关“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从一般意义上讲,新兴市场的出现,并不是什么新现象。自从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在英国率先发生产业革命后的150年期间,先是美、法、德相继崛起,继而日、俄等国追赶上来。这些国家,在当时,对老牌帝国英国来说,都是新兴市场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致力于改变落后贫困面貌的艰难过程中,前进步伐的快慢大不相同。
其中位于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飞,其经济高速增长,仅仅用了大约20年时间,到80年代基本上完成工业化,被称为新兴工业经济体。
当今所说的新兴市场国家,是继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新兴市场国家之后的又一批新兴国家。它们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兴起的,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与过去历次相比,大不相同。 不像过去一定时期只有一两个或少数几个,此轮兴起的新兴市场成为一个群体。1993年9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出“国家出口战略”时曾提到美国将以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10个新兴市场为主要贸易对象,它们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兰、土耳其、中国、印度、印尼、韩国。进如21世纪,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论及新兴市场时,所提到的国家就更多了。
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6年)载文提到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有32个。美国《纽约时报》(2007年)载文称,新兴市场有26个。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7年6月)发表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的文章称,新兴经济体“包括大约30个中等收入或贪困国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估计不是像克林顿当年从美国与之发展对外贸易关系的角度,而是从世界力量对比、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提出的。 本轮兴起的新兴市场之间有着较强的互补性。美国高盛公司曾提出,BRICs四国之间互补性强,关系密切。它们有可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年8月)载文,援引经济界人士话语:“这四国都保持着高经济增长率,而且它们之间己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和印度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给俄罗斯和巴西注入了资金,其中俄罗斯是石油生产大国,而巴西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大国与其他新兴市场之间经济互补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也正日益增强。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具有上述种种特点,虽然它们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意识形态等各不相同,但它们在全球国家分类中,被视为单独一类国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过去把全世界国家分为三大类:先进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从2004年开始,将全世界国家重分为两大类:先进经济体(包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历史上中国丧失了几次发展机遇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制造的B-747巨型喷气客机的450万个零部件,分别由美、英等6个国110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合作生产。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其总裁曾说:“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
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例如:全球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额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万多亿美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各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资金在全球快速流动。远洋运输技术、航空货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运输和通讯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据世界贸易组织估算,从1980—1990年空运成本从每吨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90年-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仅占其价值的2%;1930-l996年从纽约到伦敦的3分钟电话,话费从330美元降到1美元,估计到2010年可以降至3美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快速、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大量信息数据成为可能,这样跨国公司的经理们,才可以把生产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过信息传递,把这些生产统一组织起来而不至于形成管理的失控,从而使管理科学来了一次飞跃。它还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计算,针对各地市场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获取赢利机会。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不仅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在全球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始于90年代,那时所有外国投资的95%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6年就达到37%。
正是由于新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所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我国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考虑参与这个进程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国丧失了三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中国是经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起步就比别人晚,丧失重大机遇,更是给中国经济现代化雪上加霜。赵德馨先生曾指出中国丧失了三次现代化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尽管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这种工业化是被迫的和被动的。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百年里,中国丧失了三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中国是经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起步就比别人晚,丧失重大机遇,更是给中国经济现代化雪上加霜。赵德馨先生曾指出中国丧失了三次现代化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尽管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这种工业化是被迫的和被动的。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发生了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技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国则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失去接受工业转移的机遇。
其七,中国经济现代化发生两次进程中断。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被战争所打断,工业化水平出现倒退(表3-5和表3-17)。大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延误了20年。虽然战争阶段也有工业增长,那是为战争服务的。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0~1977年),中国工业化进程被政治运动所打断,工业化水平出现倒退(表3-6)。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60年的41%下降到1968年的31%,1970年恢复到40%;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也从1960年的16%下降到1965年的8%,此后10年在10%左右徘徊,1977年才恢复到15%。
其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十分显著(表3-18)。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与德国等7个国家在80年左右,与日本等6个国家在50年左右,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在30年左右。所以,中国要达到世界经济的先进水平和中等水平,都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宋到明,清
重农抑商 错失了资产阶级革命
郑和下西洋 错失海上掠夺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 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战后黄金时代 搞"社会主义" "文革"等政治运动去了
直到今天,仍然在排挤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原因:儒家思想的保守与懦弱,没有向外扩张和掠夺的意识 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天朝大国"盲目排外,不与外界交流
关于“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之云]投稿,不代表龙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onghuajy.com/lhkp/202501-27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龙华号的签约作者“之云”!
希望本篇文章《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龙华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从一般意义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