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这里字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这里字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 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 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 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才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代,孔融。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后来为曹操手下,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因反对曹操打官渡之战和攻打刘备,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你所居住的城市,曾经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
老子不知死于何时,《庄子? 养生 主》篇明确记有老聃之死,《庄子》这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可见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
老子何以称老子呢?那“生而皓首,故称老子”的话,固不足信(此出《神仙传》,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高士传》)也不足信,“老子”之称,大概不出两种解说:
一、“老”或是字。《春秋》时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视(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传》文十一年、襄十年《正义》都说:“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据《老寿训考》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古多用为名字者,如《檀弓》晋有张老,《楚语》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举,先说字而后说名,故战国时的书皆称老聃,王念孙《春秋名字解诂》及《读书杂志》俱依《索隐》说,据《说文》:“聃,耳曼也”,《释名》耳字聃之意,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聃字下引汉《老子铭》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礼记?曾子问》注:“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是聃亦有寿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寿考而后称之也,此与人称叔梁纥、正考父,都不举其姓氏,正同一例,古人的“字”下可加“子”、“父”等字,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哀十一年《左传》称“有子”,故后人又称“老子”。
二、“老”或是姓。古有氏姓之区别,寻常小百姓各依所从来为姓,故称“百姓”,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之类。老子虽不曾做大官,或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后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两事混作一事,故说“姓某氏”,其实这三字是错的。老子姓老,故人称老聃,也称老子,这两种解说都说得通,但现今没有凭据,不能确定那哪一说是对的。
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
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 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子,原名却叫做李耳。
那么,为什么李耳会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都称呼他们为“子”。 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没落,爵位制度也随之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却被保留下来,当时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
一是在 社会 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亲贵族。 在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墨子、孙子,都属于是 社会 上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们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都习惯性的在他们姓氏后面加上“子”,并称呼他们为“某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某某老师”。
事实上,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传》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僖公曾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里的“子”,其实就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也正因为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为“子”而被后世人熟知,至于他们本名却经常被忽略。至于老子明明叫做李耳,为什么会被称为老子呢? 其实,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过, 在春秋战国时代,“老”与“李”是同音,而“聃”与“耳”同义,所以当时也有人称呼老子为李耳,但这种叫法并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氏皇帝为彰显皇权的顺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这个名字,并以李耳为先祖,将其追尊为帝。唐高宗李治还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庙号为“大圣祖”,后又上尊号“天皇大帝”,总之怎么尊贵怎么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广泛被叫做是李耳。
因为当时李耳当“爹”,他的儿女们在著书立说时每提到他都称“老子”,时间一长,故而广泛铺开,旁者也就习以为常了。
首先,从时间先后上排列,老子要“老”于诸子;
其次,从理论上讲《老子》也要“老”于《诸子》,道德经是解释自然宇宙规律的基础学说。他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悟道终极关怀。而其它诸都是在研究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为了区分时间先后,区别理论层级,尊其为老子……
子乃古时对名人的最高称位!
答:如果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那我可以回答您:“李耳之所不叫李子而叫老子,是因叫李子的话,会遭到桃子的鄙视。”
不过,估计提问问题的这位网友应该是诚心求答,一意要学知识来的,那么,来,坐好了,认真听我给您说道说道。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喜欢把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不用多解释了。
而从“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这句话里,我隐隐感觉到,提问问题的这位网友是以为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孙武姓孙名武,李耳姓李名耳,那么,称孔丘为孔子,就是孔老师、孔先生的意思;称墨翟为墨子,就是墨老师、墨先生的意思……
但是,我要告诉你,孔子并不是姓孔,事实上,他姓子,名丘,字仲尼。孔,只是他的氏。
另外,墨子也不姓墨,他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这个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宋襄公的异母兄,也是姓子,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别人又称为司马子鱼。司马子鱼的后代以鱼为姓。即墨翟应该姓鱼,名为翟。至于这个墨字,是因为他和他的弟子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因此被人在翟字前加上了一个“墨”字。
至于孙武,他倒是姓孙,但他的祖上原是陈国国君,姓妨。陈国后来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完投奔齐国。陈完的五世孙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田书因此变成了孙书。孙书生子孙凭,孙凭生子孙武。可见,孙武这个孙姓,还是很崭新的。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诸位: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字。
说过了孔丘、墨翟和孙武,下面说说李耳。
李耳,是老子的外号而不是姓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所有著作于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如《荀子》、《吕氏春秋》、《庄子》、《战国策》、《韩非子》等书,凡提到老子,都只称老子或老聃,没有一本书说老子叫李耳。
为什么会把李耳和老子扯一起了呢?
原来,老聃刚刚出生时,父母看到他的两个耳朵又长又大,有点像猫狸,所以起名为“聃”,又加了一个小名“狸儿”。
“狸儿”的读音非常接近“李耳”,后来被讹传成了“李耳”。
您想想,“李耳”既然是个外号,别人怎么可能把“李子”当成一个尊称呢?
司马迁著作《史记》,就把“李耳”混淆为老聃的“真实姓名”。没办法,毕竟司马迁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影响巨大,后世不辨真假,也都认为“李耳”是老聃的真实姓名了。
后来的李唐王朝,还把老子和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混为一谈,咬定了“李耳”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的真实姓名,追认他为先祖。这就没办法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三个人非常神秘:纵横家的鬼谷子,墨家的墨子,和道家的老子。
(老子雕塑)
鬼谷子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出过山,他住在哪儿?他的衣食住行有些什么情况?他和哪些人交往过?我们一概不知。我们了解他,是因为他教出了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四个把战国搅得天翻地覆的徒弟。墨子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墨子生活在底层,他反对打仗,他提倡节俭,他穿着粗布大衣到处奔走呼号。他的信徒非常多,在当时几乎是超过儒家的。但是 历史 上对他的生平描述却语焉不详,支离破碎。而老子,则是这三个神秘宗师中,最神秘的一个。
老子之所以神秘,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老子姓谁名谁?哪个国家的人?有说老子姓李名耳,有说老子是老聃,有说老子是老莱子。而出生的地方,现在至少有20多种典籍对老子的出生地作了不同的描述,里面提到的老子出生地,至少有三个地方:陈国、楚国、宋国。
第二,老子的年纪有多大?有些史料说,老子活了101岁。也有些史料说老子不知所踪,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但是大家都集中承认一点,老子生下来就已经很老,有多老呢?头发都白了,有的说60多岁了。
(老子与道德经)
第三,老子到哪儿去了?有些史料说,老子死在家里,活了101岁。死的时候,邻里左右都痛哭不已,却是他的好朋友秦佚来到他的灵前,干嚎三声转身就走。这让左邻右舍都很不高兴,质问秦佚。然后秦佚趁机向大家宣讲了一阵老子的生死观。但也有史料说,老子是骑青牛出了函谷关后,不知所终。后来道教有说他得道升仙了,有说他跑到印度去点化释迦牟尼了。
第四,老子一生不立文字,但是在出函谷关的时候,三天时间,就洋洋洒洒口授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篇《道德经》,不但一下奠定了老子至高无上的哲学地位,也一下奠定了老子至高无上的文学地位。美国《纽约时报》曾把他评为世界十大作家之首,他唯一的一篇文章构成的书《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神秘就在于:老子既然不立文字,为什么又要留下《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文本如此成熟,是长期思考烂熟于心,还是一时兴起?
(老子骑青牛)
第五,至圣先师孔子,曾两次拜老子为师,并且感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让孔子都如此感叹,老子的学问究竟有多高?后世甚至根据这句话,得出了一句俗语:老子天下第一。
说了这么多,回到题目的问题,老子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呢?有一种说法是在古音上,李就是老,在古意上,耳就是聃。所以,说老子其实就是李子。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因为生来就很老,所以大家觉得“老”是他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就喊老子。
关于老子姓名的争论,以及他的神秘性还没有完。学者朱大可认为,老子应该是到印度去留过学的一位学者。老子的很多思想,和印度教很多思想是一致的。他之所以被认为出生就很老,其实是他年轻和中年的时候去印度学习和修行了,到了晚年的时候才回来。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不是老子一个人的成果,应该是整个道家学派集体的成果,是一部经过反复修改订正的书。从目前出土的几个版本中,《道德经》字数不一样,就可以证明。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关于老子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
老聃就是老子的名。秦以前的著作称其为老聃,《韩非子》有两篇文章《解老》《喻老》。《庄子》中的故事是寓言,但人名是真实的。这都证明老子就老聃。
至于说老子在娘胎中八十一年为老,鬼才信。李耳这名来自《史记》,汉武帝时对老子都模糊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到唐朝时统治者对老子尊始祖,所以,才有老子名李耳之说。个人认为,以秦以前的称呼为准。即老子名老聃!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名人辈出,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少有的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百家思想常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通常被以“姓氏”加上“子”字来称呼,而其著作也多数以某子命名。
古代子为敬称,在子前加姓氏,表示尊敬
子,在古代可以用来称呼所有的成年男性。但是,多数时候,子是用来称呼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子之前加上被称呼人的姓氏,以表示尊敬。
老子不被称为李子的问题由来
孔丘、墨翟、孙武等人,全都是子前加姓氏相称,以示敬重,那为什么老子却有点特殊呢?
引起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 历史 上影响力过大的缘故吧。
按照《史记》的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老子,本名李耳,既然姓李,为什么不称之为“李子”呢?
老子可能本姓老,后来传为了姓李
很多后世学者经过考证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比较被认可的结论,老子应该姓老。直到现在,老姓依然存在。而老子,则被他们尊为姓氏的始祖。
根据东汉人应劭所辑录的《风俗通》,以及《山海经·大荒西经》等古籍所载,黄帝后裔颛顼有子,名曰“老童”。《左传》中也记载有春秋时的宋国有人名叫“老佐”。而在诸多的先秦著作中,比如《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等古籍中,皆有“老聃”的称谓。特别是在《庄子》中,有很多“老聃曰”,或者老聃做了什么的记述。
因此,老子应该姓老,本名老聃,所以,被尊称为“老子”。
之所以后来有了老子姓李之说,据学者考证,说是当时老和李同音,古人有通假,借字的习惯,就有人把老字写成了李字。自此,有了老子名叫李耳之说。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老子,也可能是倍加尊敬的意思
老子名李耳,如果称为“李子”,就跟叫“李子”的水果重名了。难道真是为了避免重名?这个还真有可能。
按照《史记索隐》的注解,老子姓李可能是因为,“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而《史记正义》则引用了《玄妙内篇》的记载,说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读乃)割腋下而生”。
有老子的时候,中国早已经有了李树,而结的果子也叫李子。李树在中国差不多有三四千年之久的栽培 历史 ,《诗经》之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华如桃李”之类的记载。
老子曾经做过周朝的藏书室官员,还做过“柱下史”,即后来的御史。因为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而且 社会 地位很高,颇受世人尊敬。正因为此,老子还曾被孔子问道。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之尊崇,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如果老子被称为“李子”,跟水果同名,确实有点欠妥。
中华文明中,尊老爱幼的传统,在周朝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老”字,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对上年纪人的尊称,如称某位长者为某老。老还有考的意思,即父亲的意思。
子是尊称,而老也是尊称,老子上了年纪之后,学识渊博,地位崇高,被称之为“老子”,可能也是人们将老子尊为自己的长者、前辈,尊上加尊的一种称呼。
而“老聃”之说,这里的“老”字也可能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即“长者”聃的意思。
也有传说中说是老子生下来就须发皆白,所以,才被称为“老”。这只是传说,并不可信。
不按子前加姓氏来做尊称的,还有一位,就是“鬼谷子”。鬼谷子本名王诩,又叫王禅,如果按照通常的尊称方式,应该叫“王子”才对。但是,“王子”的称呼另有用途,所以,人们才以鬼谷子所隐居的地方,称之为“鬼谷子”。
老子不称李子,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老子暗合《道德经》中的基本观念,老即父,子即子女,父子相传,不断转换,才会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以上仅是奕天个人的愚见,难免疏漏。不过,老子这名字,看来看去,都起的好呀。有了这个名字,再加上巨著《道德经》,老子不愧为天下第一,圣人之首呀。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的:“子”是古代对有学识先生的尊称,而老子是号,有滋生万物、善化万物、善济万物之意思,内涵更深刻。相传,李耳是李母“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岁而生老子”。又相传,“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等,才有此说,详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注。
谢谢悟空送来邀请!
青岛的古代名人,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娱乐圈的明星们,像黄晓明啊,黄渤啊,江涛啊,陈好等等,而是古代青岛的名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高凤翰
高凤翰(1683~1749)胶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又号尚左生。汉族,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精艺术,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
2、徐万且
徐万且(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胶东国即墨(今平度东南)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太初历》编制者之一。汉武帝时,西汉初沿用的古历法已不适用。太初元年(前104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武帝下令改编历法,选调各地历法专家学者编制新历,徐被选中。徐万且为《太初历》的制作成功做出重要贡献,旧《即墨县志》誉之为“治《太初历》第一”。
3、王邦直
王邦直(1513~1600),明音律学家、藏书家。字子鱼,号东溟,即墨人,汉谏大夫王吉的后裔。王邦直幼时,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明嘉靖年间,以岁贡出任盐山(今属河北省)县丞。他为官耿直廉洁。任职期间,曾变卖祖产以补充开销。后上疏嘉靖皇帝,陈述自己的政见,针对时弊,列举十款:“一曰减赋役以招流移;二曰实仓廪以备凶荒;三曰戒有司以去奢僭;四曰清驿递以革冒滥;五曰禁势豪以除暴横;六曰正仕途以塞奔竞;七曰重功绩以明考课;八曰慎作养以剔繁冗;九曰严简练以修武备;十曰振纪纲以励风俗”。他的见解受到皇帝赞许,但也因此而遭嫉妒,不久,被罢官返回故里。
4、薛禄
薛禄(1358年-1430年),原名薛六,胶州(今山东青岛)人,祖籍陕西韩城,明朝名将。薛禄早年从军北平,后随朱棣起兵靖难,战功卓著。累升至都督佥事。永乐年间,薛禄数次随军北伐,并主持营建北京,官至右都督,封阳武侯。仁宗继位,加封太子太保,赐铁券。宣德年间,薛禄随宣宗平定朱高煦,又数次担任镇朔大将军,巡视边防。宣德五年(1430年),薛禄进封太保,并在同年病逝,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
5、黄嘉
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黄嘉善出生于即墨城,字惟尚,号梓山。黄嘉善从小聪慧,渐大学习勤奋努力,他少年时入崂山石门西麓的上、下书院就读,饱读经史子集,精心体会治国安邦的道理,所作的文章流畅优雅,胸有韬略。黄嘉善成年后仪表端庄伟岸,风度儒雅,人品出众。
6、匡源
匡源(1815-1881年), 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书画家,教育家。出生于书香人家,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认真刻苦。十三岁考秀才,文采卓异,擅诗文,号为神童,少有大志。道光二十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八年,入直军机处。十一年,受咸丰帝顾命,赞襄政务。祺祥政变后,罢官还乡,主讲与济南泺源书院。光绪七年,卒,年六十六。
7、庸谭
庸谭,西汉胶东国(今山东省胶州市)人,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祖居胶州,著有《古文尚书》、《齐论语》。对《孟子》的复生贡献颇大。庸谭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汉庸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文士入仕和显名的重要途径。此后,汉代儒家经学形成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大派。
当然,青岛的古代名人,不仅仅是上面这几位,这几位只是青岛优秀人物的一个代表,青岛人杰地灵,是中国的璀璨明珠,也是著名的岛城,大家喜欢旅游的话,可以到前海一线看看,风景别样美好!
关于“这里字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忆逝逝]投稿,不代表龙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onghuajy.com/lhbk/202501-14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龙华号的签约作者“忆逝逝”!
希望本篇文章《这里字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龙华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这里字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这里字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